一橋融三地:稅收服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共贏發展
中新網廣州10月23日電 (岳瑞軒 郭軍)10月23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香港、珠海、澳門進入“一小時生活圈”。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之際,記者走近這項世紀工程,透視其背后的稅收服務之力。

據悉,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和三地接線,工程難度大、也匯集了眾多建設企業。據了解,港珠澳大橋主體項目工程承建單位共有56個,從事建筑服務單位的一級總承包商有36個,管轄總承包合同79個,分包合同多達80個,涉及的企業較多。
營改增政策出臺后,港珠澳大橋項目組下屬60家報驗戶格外焦慮:建筑行業營改增涉及不少新政策,沒把稅收政策弄明白,會拖累整個項目進度。
得知情況,珠海稅務干部多次到企業召開宣講會,針對建筑業營改增的主要政策、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中存在的總包分包工程如何開具發票等報驗戶關心的稅收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講解。稅務部門還在辦稅大廳為港珠澳大橋主體項目納稅人開辟了辦稅綠色通道,提供專人專道“一條龍”服務,有效提高了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過程中涉稅事項的服務質效。
港珠澳大橋建設企業的員工對珠海稅務部門黨員志愿服務隊印象很深:“從初期的政策輔導,到定期向納稅人送去操作指引和稅收優惠政策,再到對重大工程項目實行跟蹤監控管理,珠海稅務部門及時為我們送上港珠澳大橋主體項目相關稅收政策的支持,在讓港珠澳大橋主體項目的建設企業獲得減稅紅利的同時,享受到了辦稅便利。”
在港珠澳大橋建設初期,我們對在海島自制水泥混凝土構件用于大橋及島隧工程項目是否繳納增值稅非常關注。”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財務總監謝臣偉表示。“珠海稅務部門組織業務骨干上島輔導企業企業用好用足現行政策。通過有效的政策宣貫,建設企業減少增值稅稅收負擔1.1億多元。”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融資財務部副部長蔡曉波說。
港珠澳大橋工程體量大、周期長,從方案設計、設計勘探到工程施工、監理、驗收等超過8年,總體預算達1300億元。稅務部門成立港珠澳大橋專業管理服務小組,實行全程項目化管理,加強與財政、招商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強大合力共同推進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項目的服務工作,在政策變化時期幫助其加強納稅籌劃的能力。
作為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點,橫琴自貿區是稅收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的熱土,稅務部門對接港澳需求、創新管理服務。橫琴稅務部門首創納稅便利化指數體系,對標國際對納稅人辦稅體驗進行量化評價并持續改善,V-tax遠程可視自助辦稅平臺為港澳企業提供“一條龍”導辦服務等。據統計,企業所得稅15%稅率優惠自實施起已經為港澳企業減稅超過2.7億元。
近三年,橫琴共吸引港澳企業2434家,其中澳資企業1258家,港資企業1176家。在橫琴落戶的港澳企業共繳納稅收36.1億元。“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的優惠政策從2013年至今已經給予在橫琴工作的香港、澳門居民個人所得稅稅費差額補貼達6760萬元。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橫琴將成為全國唯一與香港、澳門陸橋相連的自貿區。對此,珠海市橫琴新區稅務局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載體、新高地的功能定位,落實港澳人士在橫琴享受的稅收優惠,推進跨境服務同城同質。”珠海市橫琴新區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黃勇說。
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稅收經濟分析處處長袁紅兵表示,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和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協同合作的推進,城市間錯位發展、互利共贏,有望形成全方位、系統化、嵌入式的城際產業鏈,有效提升灣區的運行效率和競爭實力,這些都將進一步夯實全省經濟稅收增長的基礎。(完)